在2022年,对未来两年AI行业发展的看法(转)

在2022年,对未来两年AI行业发展的看法(转)

 次点击
11 分钟阅读

看到了一篇知乎上的回答,原网址 今年刚转入人工智能专业,了解到现在算法岗的形势,有些迷茫了,继续读下去还有出路吗? - 知乎 (zhihu.com)

作者禁止转载,因此用ORC扒下来了。以下为原文:

不要去某汤,AI 四小龙 * 之类的接政府项目 / 靠补贴为生的公司,因为政府官员对 AI 这个新事物的认知过程,从 “加大补贴下赶超英美” 到了 “好像没啥用都一帮骗补贴的” 阶段。AI 创业大佬们也从 “我要用 AI 颠覆世界”,“没法落地,那就刷刷帐做上市”,到了 “我草股价崩了我还有对赌啊”,“做帐被盯上了不好搞”,“那就跑路吧” 阶段。

不要去用 AI 做安防项目公司,因为 “智慧城市 *”,“智能全域监测网 *”,“数字孪生城市 *” 已经过了一波建设热潮,每个地市交通系统、gong 安系统、电信运营商、火灾 / 人防 / 防疫,大国企,每个城市都有了几十套冗余又无用的摄像头 / 传感器网络 + 中央 AI 计算中心 + 领导视察用巨型指挥中心大厅。过了今年,之后是一个砍预算,停运营的过程,毕竟钱都分了,回扣收了,国产替代了,项目完成了,领导升迁 / 双规 / 判刑了,历史使命完成了。之前国家政策强调 “新基建 *”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你看现在 “新基建” 都不提了。

不要去二三线城市接市政 / 发改 / 科工项目的公司,首先财政现在太缺钱,只干活不结算是常态,其次这种公司的生存关键完全不在于产品力 / 研发力 / 技术水平,而是接单 / 中标能力,有时候几千万的 “某政府大院 AI 安防人脸识别整体解决方案” 只是转卖一套贴牌华强北 * 或者拼多多几万块的安防套装,几百万的重点工程,干活的是一个某大学博导带的月薪 2500 的博士生,这时候研发在这里面是价值链的最底层,约等于按摩店的技师,毫无议价权。

不要去用 AI 颠覆行业的创业公司,特别不要去纯 AI 公司,太多斯坦福麻省理工的小年轻以为 github上撸一遍开源模型就能用 AI 赋能万物,其实每个行业都有非常复杂的业务逻辑,生态链,AI 技术只能替代价值链中一个极小的环节,且有太多的限制条件,遇到过 5 个用 AI 机械臂自动做冰激凌的团队,分分钟被路边摊蜜雪冰城小妹打脸,弄个机械臂倒咖啡 / 做冰淇淋 / 搬卸,还得雇 2 人在旁边伺候着。

不要去 AI 数字人 / 元宇宙公司,在我这样一个老游戏研发看来,所谓数字人,就是游戏里一个 avatar 换装换脸功能模块,无法理解做复杂度极高的完整产品有千万用户的游戏公司估值只有十倍 PE,拿其中一个模块做成没人用的产品的公司能到几百上千倍 PE?但是到目前为止,数字人 / 元宇宙的市场都不存在,请注意这和早期互联网免费模式不一样,早期互联网是有用户无营收,因为支付渠道不畅,这俩玩意是即无用户,也无营收,更无市场,只有一堆创业团队和 vc 在苦苦口嗨。

不要去大厂的研究院,对于互联网大厂,研发岗裁员必然是从研究院 AI 组开始,之前的逻辑是 “虽然没啥用但刷论文,发布会 show demo,也能二级市场拉拉股价”。现在二级市场逻辑也变了,基金投资人只看财报,不兴看这个了,所以大厂研究院什么的就越来越没价值,小厂也要收缩专门探索新技术的岗位。更何况根本不存在一线业务部门干不了,只有研究院有能力干的事情,研发嘛,招几个 phd 而已,何必把数据分享给研究院去做,一线业务线大佬的脸往哪搁,说白了从国外高校年薪几千万请来的科研大佬,从来就被业务线大佬认为是老板瞎折腾,嘴上和气,心里是不屑的。

不要去自动驾驶公司,目前自动驾驶过了让买车客户觉得性感高级新鲜的阶段,除了拍个视频发朋友圈,大多数人是不怎么用的,也不好用,车厂从之前不计成本投入,到了现在发现其实电池 / 动力 / 车身结构 / 车机等等无论哪个模块都比自动驾驶值得投入,多 100km 续航卖点远超 L4 自动驾驶,而且成本还低很多。总的来说,自动驾驶的方案公司会大批量死亡,没死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的归途都是扫地机器人公司,2021 年我朋友圈里 2 个自动驾驶团队都转型扫地机器人了,扫地机器人就是低配的 L2 自动驾驶加两把刷子(或者一把刷子,literally),但这个领域太红海,现在已经不适合入局了。

不要去 AI + 医学影像公司,2 年前一位和一位投资界大佬聊天,他爸那时候得了肺癌,恰好 AI 医学影像挺火的,他把美国的医学影像市场调研了一遍,他说这个行业就是扯犊子,整个美国 5 千个影像分析医生,欧盟 8 千个,中日韩 3 万个,这个技术渗透率 100% 也只能替代全球 1-2 万名影像医生(机器预判 + 人工 review),总市场规模也就是…50 亿?(总得比人工便宜吧要不然医院凭啥不用人工),怎么能容纳上千家创业公司和十几家独角兽?更何况,每家 CT 厂的每代设备,每款型号,成像结果都有巨大差异,这差异远远超过这十年来 14 代 iphone 摄像头拍照的差异,非原厂的神经网络公司能做好就见了鬼了,除了西某子、联影这些原厂,第三方的就算了吧,当然西某子我建议也不要去,我曾在 research 部门待过,效率之低完全无法忍受,德国佬跟我说这就是二战后一直躺平的德国老国企 style。

至于搜广推行业,在人工智能火之前就一直存在并且广泛应用了,早期互联网浪潮 + 移动互联网浪潮 2 波到现在已极其内卷,极其饱和,搜广推之后难见创业公司,在大公司岗位数也很稳定,如果能进也不差,只是红利不再有。在可见的未来,除了某度 crash 的鲸落能再火一波创业公司,看不到其他的新增,毕竟中国公司搞搜广推出海太难了,行业天花板就是中国的互联网人口规模,2 年前已无增长。

之后的 AI 岗位是融入各行各业的业务之中作为普通研发工程师的一种,能落地,效果好是王道,日常工作也就是…github 拉代码,搞搞特征工程,数据清理,量化加速,魔改一下 YOLO*,或者随机森林,聚类一下,技术含量 soso。最好是去主营业务健壮,且 AI 与主营业务联系紧密的公司,比如 dji 的无人机大量使用神经网络做 tracking,扫地机器人公司用神经网络识别脏物和 slam,抖音用 AI 做抠像,面部滤镜美颜,军用无人机公司彩虹 4 * 什么的自主察打一体化其实也是跑的 YOLO,量化广告平台用机器学习搞投放策略,这种公司就挺好,AI 岗是核心岗。

而工业自动化领域的 AI 落地也是热火朝天,深度传感器 + 神经网络机械臂做产线上智能搬运 / 焊接 / 刷漆 / 打磨,高清微距摄像头 + 神经网络做缺陷检测 / 焊点检测,所谓工业 4.0*,中国是在世界前列的,但这种公司大多给不了一线城市互联网企业的薪资,招的也都是二三流大学的理工科学生,技术完全不 fancy,但业绩健壮,并且持续增长。

所有与 EV 相关的职业(除了自动驾驶方案公司),比如车机,智能座舱,中控 AI 助手等业务岗都值得去,未来十年是中国汽车工业超越日德法,成为世界绝对第一的黄金十年,网上搜搜 BYD 花几十亿买了个汽车远洋运输舰队,华为在重庆的巨型工厂比 tesla 的 GigaFactory 大好几倍就知道,大车企正紧锣密鼓为全球海量铺货做准备,以后中国的 EV 产业 * 就像现在的手机产业,美国吃 10% 的高端份额,中国吃下其他全部份额。

but anyway,虽说这些厂有各自的不好,其实是整个高科技行业逻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靠期权高薪吃大厂上升红利、或者创业融资几年上市暴富机会越来越少,增量没了,现在是存量零和搏杀逻辑。但总的来说还是事在人为,当年校招进了乐视,被裁员现在成为大佬的人也有几个不是嘛,任何不靠谱的公司都有靠谱的人,将来能成就靠谱的事业。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